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

球盟会新闻中心qiumenghui News

小杂粮“挑大梁qm球盟会app”

2024-06-02 07:07:5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如今在延安,小杂粮及精深加工产品颇具人气,昔日的“糊口粮”摇身一变成为“致富粮”:产业园区内,经过筛选、加工、包装的小杂粮“身价倍增”;电脑后台,电商销售的延安小米订单量不断增长;消费者的餐桌上,杂粮美食成为备受青睐的绿色健康食品。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谷子、荞麦、糜子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近年来,延安市立足小杂粮的品质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以谷子为重点,通过加快良种选育、推进规模种植、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等举措,加快小杂粮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延安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7.3万吨,从业人口超过10万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亿元。如今,小杂粮在乡村振兴路上挑起“大梁”,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搭好设备、主播就位、小米粥出锅……3月15日上午,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直播准时开始。

  直播画面里,球盟会首页窑洞门口的小毛驴拉磨碾谷;镜头前,主播热情地向观众介绍陕北的风土人情和金灿灿的延安小米;后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陆续下单。这种接地气、土味足的直播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也为延安小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宽了出路。

  “以前在室内直播时观众很少,直播间搬到户外后,窑洞、毛驴、石磨等特色元素十分吸睛。大家能看见小米是怎么收的、怎么磨的,吃着也放心。”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伟介绍,2022年8月直播间实现“爆单”。近年来,公司抢抓直播电商发展机遇,流转了800余亩土地建成小米种植基地,电商订单遍布全国,最高时,1个月销售额达200万元,年销售额800余万元。

  在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万庄村村民延喜芳对加工好的小米进行包装。家门口的产业,让延喜芳不用再外出打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以前,乡亲们的小米都得拉到集市上去卖,卖不完还得拉回来,如今借助电商平台,足不出户就能把小米销往全国。我们也要不断做好品控,将延安小米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毛伟说。

  在延安市宝塔区,仅从事小杂粮销售的电商经营主体就有130多个。“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延安小杂粮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显著提升。”宝塔区农业农村局产业科科长黄志东告诉记者,他们还通过推介、直播、产销对接、展会参展等方式加大“延安小米”等品牌产品的宣传推广,助力延安小杂粮“飞出”山坳,闯出大市场。

  为进一步加强“延安小米”品牌建设,延安市按照《延安小米标准综合体》有关规程,规范延安小米原料生产、品质鉴定和品牌授权;同时挖掘红色资源,借助旅游资源、电商平台和销售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截至2023年底,“延安小米”品牌估值超过27亿元。

  3月15日,在延安黄土情工贸有限公司加工基地,一件件包含黄小米、黑小米、红豆等产品的杂粮礼盒正打包装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家集小杂粮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开发出百余种小杂粮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2700多万元。

  “在追求健康、平衡饮食观念的主导下,小杂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延安黄土情工贸有限公司加工基地负责人冀延祥说,公司在安塞区化子坪镇和志丹县寺崾岘村建立了订单农业生产基地,充分调动农户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旺季时还能吸纳50多名工人在基地就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公司先后在延安、西安、北京、重庆开设了9家直营店,合作客户有100余家,杂粮礼盒、延安小米、红枣等‘明星’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热。”冀延祥说,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喜好,他们还研发出小米锅巴、杂粮速冲饮品、谷物脆等新产品,不断提升杂粮产品的附加值。

  延安市把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小杂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亿元。记者走进位于甘泉县工业园区的延安小米精深加工项目厂房,工人正娴熟地操作小米深加工设备。随着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一粒粒小米经过去杂、脱壳、色选、包装等环节qm球盟会app,成为精美的特色产品。

  该项目新建年产2万吨小米精加工生产线吨小米粉深加工生产线、恒温仓库等设施设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构建起小米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预计年产值达2.2亿元。

  聚焦延链补链,一批小杂粮精深加工项目正加速建设。2023年,延安市完成安塞区腐竹生产加工项目、甘泉县延安小米精深加工项目等7个产业链重点项目,总投资1.1亿元。球盟会首页

  在洛川县凤栖街道作善村,许多人家都会制作杂粮小吃。每逢年节,不少村民的家庭作坊都会忙碌起来,制作荞面卷、软馍等杂粮小吃,并将其包装成杂粮礼盒进行销售。这些以糜子面、荞面、小米面等杂粮为原材料制作的小吃,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很多延安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在村民屈海斌的记忆中,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制作并销售杂粮小吃,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此后,他慢慢接过了这门手艺,并依靠杂粮小吃过上了好日子。2011年,屈海斌注册了“作善一品”品牌,进一步打响了自家杂粮小吃品牌的知名度。

  “近几年,我们每年的销售量都在2000箱以上,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屈海斌说。在作善村,杂粮小吃成了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球盟会首页100多户制作杂粮小吃的群众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小小土特产,承载浓浓乡愁。延安的杂粮小吃就地取材、代代相传,不仅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在位于宝塔区白坪农贸市场的万花油馍馍店内,省级非遗项目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刘莉梅将刚出锅的油馍馍摆放整齐,一旁的儿媳姬文香将油馍馍、黄馍馍等特色杂粮小吃抽真空包装后装进礼盒,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最多时1天能卖出5000个油馍馍,有不少是外地消费者订的,延安的杂粮小吃越来越火。”姬文香说,她将传承好杂粮小吃制作技艺,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多特色优质产品。

  近年来,延安市通过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创新经营机制、壮大企业规模等举措,打造了一批生态绿色小杂粮品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延安味道”。借力“延安味道”品牌,延安市还加速促进小杂粮与文化、餐饮、旅游qm球盟会app、商贸、休闲等服务业融合发展。

搜索